跑者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受伤,而受伤跟跑步技术有很密切的相关性。跑步就好比开车,跑者的身体如同车体,有些汽车意外的确是因为组装不良、轮胎扁平、左右悬吊系统不平衡、剎车失灵……等车体本身的问题所造成的,但我们都知道,绝大多数的意外都是因为人为的「不专心」或「技术不良」。跑者的身体会受伤,其实不能怪别人,只能怪自己不专心(听音乐或讲电话),怪自己(跑步)技术不良。
当我们谈到「跑步技术」时,其实省略了「动作」两个词。我们要学习的是跑步技术「动作」。如果了解「动画」制作的原理就会知道,动画里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由一张张的图片/画面所组成的,当我们快速从画面一翻页到画面二,就形成了一个微小的动作。跑者从左脚着地,到右脚着地,在这「一步」的跑步「动作」中,有无数的画面,每一个画面都是一个「姿势」。因此所谓容易受伤的跑步「技术动作」,正是由错误的跑步姿势(跑姿)所组成的。
最容易受伤的跑姿是下图中的「跨步」姿势,双脚以打开的姿势落地,前腿脚掌的落地点跑到重心的前方,此时落地时的地面反作用力就会形成「剪应力」(Shear Stress),而剪应力是造成膝关节与小腿受伤的主因。
左图中绿线与红线的距离愈远,代表跨步跑愈明显,此时不管是脚跟还是前脚掌先着地都很容易受伤。读者可以把人体的下肢想象成竹筷子,当筷子斜撑在桌面时,接着由上而下逐渐施加压力,筷子会逐渐弯曲,再加力道,它就会从中折断。剪应力所造成的运动伤害最常发生在膝盖,原因是它刚好位在大腿与小腿的接合处,当剪应力发生时就会造成不当滑动,不当滑动引起摩擦和拉扯,久而久之伤害就会产生。跨步跑愈严重,膝盖受伤的风险就愈大。
会出现这个跑姿的原因很多,大多是跑者在腾空阶段主动把脚掌向前跨造成的;但另一种情况是,后腿收回太慢,所以前腿会被动向前甩动以平衡后腿,这种情况常发生在加速时,跑者主动向后推蹬,使得脚掌来不及收回(俗称腿尾巴),此时前腿不自觉向前甩,造成跨步的动作。
最理想的跑姿:脚掌落地时,支撑脚的落地点很接近臀部下方(如下图)垂直向下的冲击力与腿部的力学结构平行,此时不只会使下肢的剪应力与剎车效应降低,更有助于跑者的重心快速转移到支撑点的前方,效率提高,受伤风险下降。落地点靠近臀部时,就好比筷子垂直撑在桌面上,此时当你用另一只手用力往下施压时,由于没有水平分力,所以不会形成剪应力,因此筷子亦不易断折。
有不少论文在研究脚跟、全足还是前脚掌这三种着地方式跟受伤之间的关系,但透过上面的说明你现在应该已经知道,哪边先着地跟受伤的关联性不大,如果跨步跑,就算是前脚掌先着地也会受伤。跑步技术的重点不是脚掌的哪个部位先着地,而是落地点位置与重心之间的夹角;角度愈小,剪应力愈大,受伤风险也跟着愈高。顶尖跑者的角度会很接近90度。
想要跑步不受伤,重点是:脚掌在落地时要尽量靠近臀部下方。落地角度愈小,愈容易受伤,跟脚掌的哪个部位先着地没有绝对关系。
既然Pose Method不强调哪边先着地,那为什么「姿势跑法」的创始人罗曼诺夫博士(Dr. Romanov)还在书中多次提到「前足着地」这件事呢?
因为前足着地只是正确跑步姿势下的「结果」,并非刻意执行的动作。
只要站起来「原地跑」马上就可以体会到上面这句话的意思:请先站起来,试着原地跑30秒。
请问你刚才原地跑时,是脚掌的哪边先着地?你是否很自然地以前脚掌先着地,脚踝放松,而且前足触地后脚跟接着下降轻触地面。如果现在再原地跑一次,我要你在原地跑时刻意改成「全脚掌着地」(也就是前足与脚跟同时着地),觉得很怪是吧;若改成「脚跟先着地」就会觉得更怪。
试着从下面的逻辑来思考:想要跑步不受伤,脚掌应该落在(接近)臀部正下方,而不管是谁,只要原地跑,脚掌一定只能落在臀部下方。只要脚掌落在臀部正下方,脚掌就会「自然地」以前足先着地,脚踝放松(没有踮脚)、脚跟自然下垂后轻触地面。前足先着地只是脚掌落在臀部下方的结果,并非刻意追求的着地方式。所以自然的跑姿应该是「像原地跑一样向前跑」,但速度愈快,愈难做到,需要有体能、力量与技巧的结合才能在整场赛事中把跑姿维持在原地跑的框框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