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振幅(Vertical Oscilation, 简称VO)的意义是身体重心垂直振动的高度。振幅愈大,跑步效率愈差。菁英跑者的垂直振幅可以压到6公分以下,但一般跑者平均是10公分。这是一种可以藉由训练而提升的技术。振幅较大的跑者,跑起来会像跳跃中的麻雀,主要是由于不自觉对地推蹬所造成的;而且振幅愈高,落下的冲击愈重,所以受伤风险也愈高。
目前只有Garmin的高阶跑表可以透过心跳带中的G Senseor抓到你每一步上下振动的幅度。多了这项功能当然是好事,但身边有些跑者会为了降低垂直振幅,一直盯着表上的数字,希望它愈低愈好以避免受伤,但通常结果就是愈跑愈小步。
另外一些追求速度的跑者,垂直振幅很大一直降不下来的原因是在加速时想要加大每一步的步幅,所谓一步的步幅是两次落地之间的距离,他们认为每一步的步幅愈大,效率愈好。跑者在这样观念的引导下时常会不自觉地蹬地,藉以增加腾空时间。虽然这样做的确会加大步幅,但振幅会过高,除了落地冲击会加大之外也代表每一步都要多花额外的力气把身体推向空中。
从上面两个问题可以看出,垂直振幅这个数据,并非单纯愈低愈好。我们真正追求的是每步的垂直振幅很低,同时步幅又可以加大。所以「移动参数」这个数值相应而生,它的意义即是:垂直振幅÷步幅×100%。它是成本效益比的概念,其中成本是垂直振幅,而效益是移动的距离。移动参数愈低,代表技术愈好,愈能确保你把能量用在向前而非向上。
如果某位跑者的垂直振幅是7.5公分,步幅是1.64公尺,那他的移动参数即是 7.5÷1.64 ×100% = 4.6 %(在这边不考虑单位,只是单纯把两个数值相除,所以称为「参数」)
从不同配速的移动参数可以看出跑者技术上的问题,下面是这位跑者四次半马的平均配速与移动参数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他的速度愈快,移动参数就愈低,这代表他在加速的时候振幅没有变大,也就是说他在加速时并没有不自觉地推蹬地面。
另一位朋友的例子则刚好相反,我们可以看到他在速度愈快时,垂直振幅明显变大,这代表他加速时会不自觉推蹬地面。
本文摘自: 《跑者都该懂的跑步关键数据》,徐国峰、庄茗杰着,2016年6月,脸谱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