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INING
《你是大猴子?小猴子?-到底该加量到多少才够?》这篇文章介绍了跑者能量系统代谢与恢复的个体化差异,以及如何透过RQ数据找到自己是属于哪一种猴子(能量恢复快或慢),并确认跑步训练时应加量到多少才够。
上星期KFCS的自行车老王教练问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整理如下:
“在世界顶尖的选手中,既然有大猴子也有中/小猴子,RQ资料分析统计上,全马破3的跑者状况也一样,训练量不见的要多才会有好的运动表现。不过大猴子可以比小猴子承受更多的训练量,这应该意味着可能大猴子有更好的恢复力,或是体内有更多的能量可以使用。有先天上的恢复力与能量,难道没有在先天上的优势,可以做更多的技术训练、更多的体能刺激吗?
然而在真实的现况,顶尖好手并不是个个都是大猴子,这个现象用直觉的逻辑来想实在不太相符?”
下面是我的回复,也整理出来给大家参考:
这个问题是这样的。大猴子可练的量比较大,恢复力也比较快,感觉起来大猴子好像比较好;然而,若从“训练CP值”来看,天生大猴子的运动员训练CP值相对较低,因为要练很多才够,练少是不会进步的,就像我是只大猴子,目前训练量不够多,再有品质的训练,也很难练得起来,这是大猴子的缺点;而小猴子的CP值较高,练多会过度训练,他们是多不得的,所以要精打细算,要更着重训练品质。 老王教练上面提到的的确是大猴子的优势--恢复力非常好,代表可以承受大量训练以及有更好的恢复力,但这是一体两面的,上述优势的另一层含义是“必须要练够多才能维持表现、也才会进步”,所以大猴子若因伤中断训练三个月以上,要再练回来,也要再加大很多训练量,但我们都知道训练量要循序渐近的增加,要加到受伤前,想必又是三四个月的时间,那恢复到原本的表现也要那么久。小猴子的优势是本来就量小,所以回到本来的训练量相对容易。
TRAINING
这里的品质是指有速度、动作技巧优、心流出现频率高。大猴子因为“需要”练很多,训练距离/时间要拉长,所以动作技巧很难保证,当注意力一失神,知觉就会钝掉,变成只练到体能,只是在消耗能量了……但如果有大猴子在长时间训练下都能维持高品质的动作和精神状态,那就会是顶尖!小猴子因为能量本来就消耗不多(也多不起来),相对运动生命也比较容易延长,因为比较不容易受伤,肢体反复运动的次数比大猴子少,就像里程数比较少的汽车零件比较不会坏掉一样,大猴子的里程数高,相对较难延长训练年限(当然,有好好保养的话还是可以,所以只是相对来说)。
TRAINING
有一本我非常喜欢的经典书籍是《小即是美》,就在说“小”的好处,老子也强调“一”和“小”的优势 (例如抱朴守一、小国寡民)。罗曼诺夫博士提出来的这个“大猴子vs小猴子”理论,之前尚未有人特别提出过,是一个突破性的训练概念。对耐力运动员尤为重要,在训练选手时要先知道你所面对的运动员是大猴子还是小猴子,在设计课表时就要因材施教。
我们身边应该都有很多大猴子跑者/铁人,成绩出来一阵子之后就会因伤而不得不退场。可以说就是因为身体会有冲动想练很多,他们又恢复快,所以也有能力可以练很多,所以也进步快,但在不重视技术与不懂得保养下,也相对容易伤到身体的零件。相对来说,小猴子就安全多了。因为稍微练多一点就会疲累,较容易过度训练,身体的零件也比较不容易损坏。虽然能量不大、恢复也不快,但训练生命也因此延长了。
所以大猴子还是小猴子好呢?两者各有优劣。既然它无法改变,我们只要专注在自己可以改变的部分就好,大猴子要更刻意主动恢复(主动保养自己),小猴子则需要更谨慎加量以避免过度训练。
文/徐国峰
TRAINING
|
|